新聞中心

您的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健康教育醫(yī)療新聞詳細

給我一頂燕帽,讓我守護生命的燦爛――記第41屆南丁格爾獎獲得者

發(fā)布時間:2007-07-20 00:00:00   
瀏覽量:0


  丁淑貞  要感染就感染我吧
  “給我一支蠟燭,那是青春跳動的火焰;給我一頂燕帽,那是守護生命的燦爛……”在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這是醫(yī)護人員耳熟能詳?shù)男?。每逢醫(yī)院有文藝活動,都少不了這曲《天使之愛》。
  親筆創(chuàng)作《天使之愛》的正是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護理部主任丁淑貞。
  回望30余年護理生涯,丁淑貞覺得自己有兩件事干得很漂亮,創(chuàng)作《天使之愛》就是其中之一。當前由于護理人員少工作量大,不少護士難以排解自己的壓力,對前途感到渺茫。丁淑貞感到,這個時候,護理界太需要鼓勁了,《天使之愛》就這樣誕生了。電話那頭,丁淑貞的語調略顯激動,“一唱這首歌,渾身就有勁兒,可以相互鼓勵,讓大伙找到職業(yè)的歸屬感,意識到我們所從事的是一份崇高的事業(yè)?!?br />  曾經是全院最年輕的護士長,護理過不計其數(shù)的病人,在同事眼中像“通了電的機器人”一樣忙碌不休的丁淑貞其實是個老病號。罹患膀胱癌的她血尿已有5年,她總是吃點消炎藥就扛過去了,直到尿流血塊不止,一熬夜就嘔吐時才去看病。因癌癥復發(fā)她曾做過3次手術,至今仍然在化療。成為病人后,丁淑貞更理解了患者的心情,對疾病的擔憂,對手術的恐懼,患者的心理壓力多大??!她召開了一個暢談會,讓護士們講講自己當病人的體會。一位護士說:“我生病了住在自己工作的醫(yī)院,環(huán)境相對熟悉,大夫、護士都是我的同事??删褪沁@樣,上手術臺前我的腿還是緊張得發(fā)抖。而普通患者呢,來了醫(yī)院誰也不認識,肯定會格外不安。以前我們老說患者挑剔,現(xiàn)在我理解了,其實是他們心里緊張造成的?!边@個暢談會足足開了3個小時,護士們紛紛登臺講述自己的心路歷程。丁淑貞說:“我不喜歡蒼白無力的說教,分享自己的患病經歷,換位思考,就會明白病人需要什么,我們能為病人做什么?!?br />  丁淑貞也有遺憾。1985年她去日本研修護理,母親突然辭逝,為了不影響她的學業(yè),父親沒有告訴她。一年后回國她才知道已經與母親陰陽兩隔,痛苦得揪心。她決心好好照顧年邁的父親,彌補對母親的愧疚??墒歉赣H病重期間,正趕上醫(yī)院作為遼寧省衛(wèi)生廳護理改革工作試點,眾多工作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她分身無術。在父親臨終的那個晚上,下半夜她處理完手頭上的工作,趕到父親床前時,慈愛的父親已經離開人世了……從那以后,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讓自己手下的護士重復自己的遺憾,護士的父母生病了,丁淑貞就給她們放假?!拔覀円惠呑佣荚谡疹櫜∪?,如果父母生病不能親自照顧,一旦發(fā)生意外,就會留下終身的遺憾?!?br />  還有一個遺憾就是SARS期間,她們這群與SARS病魔搏斗的戰(zhàn)士竟然沒有一張合影。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是一筆異常珍貴的人生財富。進SARS病房前,護士們緊張得臉通紅。那時的她已經身患癌癥,“要感染就感染我吧?!彼谝粋€走進SARS病房,制定出一整套詳細的預防措施,就連一張紙、一個處方的消毒和傳遞都有詳細規(guī)定,還在全院示范“八步洗手法”,避免醫(yī)護人員被感染。
  記者讓丁淑貞與同行分享她的護理管理經驗,率直的她說,護理工作能不能做好,關鍵不在于護士,而要看頭兒的思維導向,你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行為示范的作用遠遠勝過上政治課。還有就是不要鸚鵡學舌,而是要盡快吃透領導的精神,結合自己的專業(yè),制定出可操作性強的方案,便于下面的人執(zhí)行。
  電話那邊傳來她的陣陣咳嗽聲,讓人心疼。生病后的丁淑貞一直不愿離開崗位回家休養(yǎng),對于病痛她很達觀。“既然已經得病,單純靠治療是沒有特效的,只要生命還在,就得提高生活質量,一旦閑下來,腦子就會生銹,成天想著我的病怎么樣了。處于工作狀態(tài),一個病人接一個病人,忙得不可開交,就沒有那么多腦細胞去胡思亂想了,為什么不過得輕松一些呢?”

  陳?;ā ?zhàn)地追夢人
  第一次看到陳?;?,是在中央電視臺《新聞會客廳》節(jié)目中。那時她剛剛從非洲利比里亞“維和”回來,雖然略顯消瘦,但一身迷彩襯托出軍人的剛毅。在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附屬八一兒童醫(yī)院總護士長辦公室見到的陳?;ǎ瑴厝?、小巧,與身上的白色護士服相得益彰。提起南丁格爾獎章,她說這是自己一直向往的夢。
  陳海花出生在青海省西寧市,1984年入伍后先在護校學習,后一直在城市的大醫(yī)院工作,而她的心里還藏著一個軍人情結。
  2006年3月,當陳海花得知醫(yī)院正在籌組赴利比里亞維和醫(yī)療隊的時候,正在上海出差的她立即給院領導打電話,堅決請戰(zhàn)。而這時她的孩子只有8歲,丈夫在該院的肝膽外科任副主任,工作非常繁忙。然而丈夫的支持和她的堅決消除了院領導的顧慮,任命她為維和醫(yī)療隊護士長。
  “作為一名和平年代的軍人,很少有機會經歷戰(zhàn)爭,自己挺幸運的?!碑斅犝f護士長沒有后備人選的時候,她還是著實緊張了一陣。作為護士中年齡偏大的隊員,咬牙挺過了一個月的集訓,她和隊友們上路了。
  利比里亞的貧窮超出了想象,基礎建設很差,基本的衛(wèi)生保障根本沒有。更可怕的是,他們接觸的患者HIV陽性攜帶率高達72%,40%的HIV陽性患者合并開放性肺結核。
  陳?;ê?名護士被分配到綏德魯唯一一家二級醫(yī)院,來不及適應當?shù)氐沫h(huán)境,陳?;ň统袚私釉\的工作。由于病人大部分患有嚴重的傳染病,護士們穿刺、抽血、處理嘔吐和分泌物都具有高風險。每當遇到這種情況,陳?;偸堑谝粋€沖上去,對護士們說:“我是護士長,我的護理經驗比你們豐富,基礎技術比你們扎實,由我先上,才能確保安全。”
  他們接診的第一名病人,是位艾滋病伴開放性結核并感染了惡性瘧疾的埃塞俄比亞維和士兵。陳?;ù┥戏雷o服、戴上膠皮手套和口罩,從容地走進病房,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嚴密監(jiān)測病人生命體征,做好各項急救準備。在給患者輸液時,這名黑人士兵躁動不安,無法進行正常的操作。陳?;☉{借多年的臨床經驗和嫻熟的技術,一次性完成了高風險、高難度的操作。完成治療后,她又小心翼翼地處理好患者污染的床單被子,傾倒消毒排泄物,幫助患者擦洗玷污的皮膚……當她走出病房時,衣服已全部濕透了。8個月中他們先后救護HIV陽性患者1000余名,瘧疾患者186名,轉運后送重癥患者68名。
  陳?;ê妥o士們還將服務充實到了每一個細節(jié)。他們針對病人所在的國度、民族、宗教信仰和病情需要,合理調劑膳食。埃塞俄比亞病員多數(shù)只會講母語,他們就專門印制了英埃語對照的《住院須知》和伙食保障清單。在病房內設立了便利食品柜,擺放牛奶、餅干、果汁等食品,讓病人隨時取用。醫(yī)療隊員生活物資全部由聯(lián)合國供給,他們常常把全隊僅有的蔬菜留給患者。
  陳?;☉{著過硬的護理技術,在簡陋的病房里,完成了好幾個第一:第一次接診艾滋病人、第一次轉診危重病人、第一次護理瘧疾患者、第一次護理登革熱患者、第一次為產婦接生……每完成一次護理,她都要把自己的經驗體會記錄下來,告訴大家注意事項:給病人做靜脈穿刺時,不要急于下針,一定要把血管找準,做到“一針見血”;病人怕痛,打針時一定要想辦法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消除緊張心理;患者的排泄物是可怕的傳染源,一定要及時清理干凈,千萬不要沾到身上……在她的細心指導下,護士們的護理技術迅速提高,救治過程中沒有出現(xiàn)一例感染。
  雖然陳?;◤倪M入護校的第一天就知道了南丁格爾和南丁格爾獎章,但是她從來不敢往那上面想?!耙恢币詠?,我的目標是盡力做好自己該做、能做的事。”陳?;]有想到,從重慶大坪醫(yī)院到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20多年護理工作中所做的點點滴滴,大家都看在眼里,南丁格爾獎就這樣離她越來越近。
  現(xiàn)在的她,覺得獎章變成了一條小鞭子,讓她沒有了退路。

  羅少霞  特別行政區(qū)的“特別護士”
  38年的護理歷程,上千次往返于內地與澳門之間,不計其數(shù)的大小獎項,多個社會慈善團體的倡導者……所有的量詞都蓋不過一次南丁格爾獎帶給她的成就。她就是南丁格爾獎獲得者、澳門鏡湖醫(yī)院護理部主任羅少霞。自1983年以來,澳門第一次參與祖國南丁格爾獎的評選,羅少霞是澳門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今年57歲的羅少霞得知自己獲得了南丁格爾獎,很謙虛地說:“澳門參與評選是很榮幸的事,這次光榮不是我自己的,護士工作是群體性工作,所以這個榮譽應該是集體的?!?br />  澳門作為特別行政區(qū),本身有其特殊性。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的懷抱,與內地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護理方面的交流也越來越多。澳門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不僅汲取大陸的護理文化,也融會貫通了香港及國外的護理經驗?!吧頌樽o理人員要明白自己肩負的重任,雖然我們面對著不少困難及艱苦,但仍應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我希望可以引進各地先進的護理理念、科學理論、技術和實踐經驗,豐富護理工作的內涵,以滿足21世紀社會人群對健康服務方面的需求?!绷_少霞作為澳門護士學會的會長,熱衷于澳門和各地的業(yè)務交流。
  羅少霞小時候也生病住過醫(yī)院,小時候她對護士就有一種羨慕欣賞的感覺。羅少霞自1969年從澳門鏡湖護理學院畢業(yè)后就進入鏡湖醫(yī)院從事護理工作,選擇護理專業(yè)為自己的終身職業(yè)。她有著13年婦產科護士的工作歷程、13年外科護士的工作經驗、12年護理部主任的管理經驗。
  怎樣當好護士,怎樣更好地為病人服務,是羅少霞一直在考慮的事。她經常被患者看病的一些細節(jié)打動,例如傾家蕩產挽救至愛的生命,老兩口攙扶相伴度過生命的最后一刻等?!白鳛橐幻o士,應該是患者的至親,因為在生命最脆弱的時候,是你陪伴在他們的左右?!薄安∪说男睦硎呛芪⒚畹?,生病帶來的最大副作用就是心也生病了,生理上的病痛還是小事,心理上的折磨才叫難受?!?br />  一次,外科病房住進一位鼻咽癌晚期女患者,生命即將結束,患者的一切行為、表情都是漠然的,只是躺在床上等死。細心的羅少霞發(fā)現(xiàn)總是這個患者的媽媽在照顧她,難道她沒有別的親人,沒有丈夫孩子?任憑護士怎樣跟她交流,她都是不理不睬。后來羅少霞開始做患者媽媽的工作,問她一些患者的情況,慢慢地了解到,這位患者的丈夫拋棄她帶著兩個女兒走了,只剩下孤單的她,找不到丈夫,也變得一無所有?!爸袊袀€成語叫做無可奈何,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無可奈何。這個病人的眼神里就是這種表情?!焙髞碓诹_少霞的幫助下,患者的丈夫找到了。當丈夫帶著兩個女兒來到病房的時候,這名女患者不停地流淚,感謝護士。這個場景深深打動了羅少霞,從此她決定從事臨終關懷工作,讓每位病人的最后一刻都能圓滿、心安。
  羅少霞還有3年就該退休了?!巴诵葜笪乙膊粫e著,我還有很多社會工作要做?!绷_少霞不僅熱衷于護理工作,還參與了癌癥患者愛心之友協(xié)進會工作,幫助癌癥患者籌募資金,開展活動?!白屆恳粋€人都幫助身邊的癌癥患者,他們的生活就會有很大的改變?!背酥?,羅少霞還參與澳門臨終關懷醫(yī)院的護理工作,為垂死邊緣的人提供貼心的服務。羅少霞說:“《南丁格爾禮贊》中,朗費羅這樣寫道:‘那盞小小的油燈,射出了劃時代的光芒’。而我希望在祖國內地與澳門之間,搭建起合作的橋梁。我愿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護理事業(yè)。”

  澤仁娜姆  用愛托起人間天堂
  雖然對于麻風病的知識并不陌生,但直到1994年10月調到青海省同仁慢性病防治院工作,澤仁娜姆才第一次見到麻風病患者:“第一眼看到那些容貌嚴重損壞的麻風病人,我不由自主地感到一陣驚恐。這時,一位老奶奶正好走過來,她和我對視了一眼,便低下頭走開了。
我想,一定是我臉上驚恐的表情讓她受到了傷害?!?br />  13年過去了,在與麻風病人的朝夕相處中,澤仁娜姆心中的驚恐漸漸煙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相互關愛和體諒。有一次,一家電視臺到防治院來拍攝一部專題片,其中一個鏡頭設計是澤仁娜姆為患者梳頭。拍攝完成后,患者扭過頭來對澤仁娜姆說,姑娘,你給我梳完頭后回去一定要洗手,千萬要洗干凈?!澳鞘且晃滑F(xiàn)癥患者,也就意味著她可能傳染別人。因為我給她梳頭時沒戴手套,患者擔心我因為接觸她的汗液而被傳染上,一再叮囑我回去把手洗干凈?!睗扇誓饶氛f:“麻風病人雖然面容受損,但他們同樣有著善良的心?!?br />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寒冷干燥的氣候條件,使得麻風病人的治療存在一定難度,不少患者都有足部潰爛的癥狀,久治不愈。為了幫助患者更快地康復,澤仁娜姆動起了腦筋:“我們這里陽光充足、紫外線強,能不能裝一臺太陽能熱水器,讓患者可以有熱水泡泡腳,好得更快些?”在她的建議下,醫(yī)院裝上了太陽能熱水器,麻風病人在閑暇時,可以坐在院子里用熱水泡腳。
  作為主管護師的澤仁娜姆深知,對于30多位因為殘老留院的麻風病患者而言,防治院是他們唯一的容身之地。她除了每天為麻風病人打針、發(fā)藥、換藥之外,還把患者生活上的疾苦放在心上。在給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澤仁娜姆發(fā)現(xiàn)藏族老奶奶桑杰措生活十分拮據(jù),她就和同事一起把老人作為自己的幫扶對象,經常給老人送去面粉、青油和生活用品。閑聊時,澤仁娜姆得知老人過冬只有一條褲子?;丶液?,她就讓丈夫騎著摩托車帶著自己到17公里之外的州府所在地給老人買來合身的衣物。
為了開展麻風病防治工作線索調查以及出院病人的跟蹤隨訪工作,澤仁娜姆跋山涉水、翻山越嶺,方圓幾百公里有麻風病人的縣鄉(xiāng)都留下了她的足跡。2006年6月,為了調查出院患者的存活情況,澤仁娜姆和兩位同事一起前往位于大山頂部的雙處村。當時恰逢雨季,山路被雨水沖毀,無法通行。澤仁娜姆和同事們返回山下,借來鐵鍬,重新上山,一邊走一邊修路,終于在下午登上了山頂,找到了兩位已經出院的麻風病患者。其中一位是70多歲的仁青加老大爺,老人因為白內障已經雙目失明?!拔覀冋业剿麜r,看到老人穿著一條黃褲子,上面打著藍布補丁,衣服上有好幾個大窟窿,左腳穿著一只破球鞋,右腳穿著一只手編的草拖鞋。因為山路被沖壞了,老人已經好幾天都沒有東西吃了?!?br />  長期以來,社會公眾對麻風病人存在恐懼、歧視和排斥心理,在藏族的傳統(tǒng)觀念中,麻風病也一直被視為不治之癥,麻風病患者往往被驅逐、隔離。麻風病患者出院后無人照顧的困窘境況,澤仁娜姆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奥轱L病人和我們一樣,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但生活卻如此不同,我心里真是太不好受了?!睗扇誓饶废蛟侯I導提出殘疾病人應列入政府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發(fā)放范圍,尤其是無人照顧的孤寡出院病人應接到防治院來生活的建議。在黃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關懷下,如今防治院的病人都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今年,治愈出院的孤寡老人也很快能拿到最低生活保障了?!彪娫捘穷^,澤仁娜姆的聲音里透著激動和喜悅。
  澤仁娜姆的名字是她的爺爺給起的。在藏語里,這四個字的含義是“永遠的天使”。在殘老留院的麻風病患者心中,在無人照顧的孤寡出院患者心中,青海省同仁慢性病防治院就是他們的天堂,而澤仁娜姆和她的同事們就是帶給他們希望的天使。

  聶淑娟  天使學者情灑邊疆
  今年剛滿60歲的新疆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原護理部主任聶淑娟,在回顧40多年的護理生涯時說,最難忘的要屬1986年。當時,和田地區(qū)洛浦縣暴發(fā)傳染性肝炎,引起一片恐慌,政府要求各大醫(yī)院組織醫(yī)療隊奔赴疫區(qū)一線搶救。由于洛浦縣偏遠落后、疫情嚴重,當?shù)匕傩蘸蜕螅约叭ブг尼t(yī)護人員都要同喝一個地溝里的蓄水,報名時大家都有所顧慮。
  聶淑娟心想,在護理管理人員中,自己算年輕的,應該先去報名。身為護理部主任的聶淑娟第一個報名之后,大家開始搶著報名,一支迅速組建起來的救助隊很快到達了疫區(qū)。
  由于當?shù)貤l件惡劣,病人們全都擠在狹小的鄉(xiāng)衛(wèi)生院病房里,睡在地上簡陋的床板上。聶淑娟和另外兩名護士盡可能地做到消毒隔離、改善病房環(huán)境、做好清潔衛(wèi)生。即使是在護理傳染性極強的病人時,她們也沒有絲毫的畏懼和退縮,給病人喂水、喂飯、擦身、更衣。由于輸液架不夠,她們就在土墻上打了一排排木樁當架子,打針時只能跪著操作。由于人手不足,聶淑娟等3名護理人員要照顧上百名病人,24小時連軸轉。沒幾天,她們的眼睛熬紅了、嗓音嘶啞了、嘴唇腫起了水泡,人也消瘦了一大圈。當時大家都太忙了,根本沒有注意到給醫(yī)護人員做飯的大師傅,整張臉都變黃了,他也被傳染了!
  回到烏魯木齊后,聶淑娟她們接受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保肝治療。怕嗎?聶淑娟說,洛浦縣是貧困縣,雞蛋和白糖都是國家特撥的,當我們離開的時候,當?shù)氐睦习傩帐掷锬弥u蛋,一路追著我們乘坐的汽車。我們護理過的一位肝昏迷孕婦蘇醒后說的第一句話是“白衣圣人亞克西”?!罢f真的,只要一看到病人、一忙起來,所有的擔心就都沒了,什么都忘了?!边@一段經歷讓聶淑娟深深地感到:自己的職業(yè)雖然平凡但很有價值!
  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聶淑娟所在醫(yī)院的規(guī)模也在擴大,新的部門和科室應運而生。聶淑娟參加了ICU病房、CCU病房、腎移植室、骨髓移植室、心血管專科醫(yī)院、骨科醫(yī)院、肝病中心等的籌建工作,每一個科室的成立都凝聚了她的全部心血。在醫(yī)院各項新開展的、復雜的大手術特級護理方面,她率領護士們制訂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護理方案,為這些高難度手術的成功實施作出了貢獻。2003年春天SARS肆虐時,聶淑娟不顧身體有病,依然投入到建立發(fā)熱門診的工作中。她率領各科護士長,憑著豐富的護理經驗對門診格局進行科學設計,從墻體打通到封堵,從物品擺放到隔離工具的落實,每一項工作她都要親自上陣,常常連續(xù)奮戰(zhàn)十幾個小時。
  如今,已經從護理一線退下來的聶淑娟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護理教育和在職培訓中。由于新疆地域遼闊、交通相對不便,基層的護理人員帶職培訓的機會很少。以聶淑娟為首的新疆護理學會就把培訓班辦到地州去,一個會場不夠,還要多加幾個分會場,讓學員們通過電視觀摩學習。她經常趕赴最邊遠的山區(qū),把護理新知傳播給最基層的醫(yī)護人員。
  每次培訓應得的收入,聶淑娟一分錢也沒有收過。她說:“基層醫(yī)護人員的求知欲望特別強烈,也都特別希望我們去講課。他們告訴我,自從聽了課,對把護理工作干好充滿信心!”
  作為醫(yī)院唯一的護理學副教授和學科帶頭人,聶淑娟還肩負著高層次護理人才培養(yǎng)的重任。在教學中,她將多年的護理臨床經驗與理論相結合,形象生動地傳授給學生。
  無論是給本科的護理學生還是基層的護理學員講課,聶淑娟總是告訴他們:我們選擇了護士這份職業(yè),就意味著選擇了奉獻。護理學和醫(yī)學的其他學科相比發(fā)展還比較滯后,護理工作要發(fā)展,就必須走一條??浦?。護士不僅是天使,更應該是學者!

《健康報》2007.07.18  8版  編輯:李玉花
作者:張燦燦 孔令敏 譚嘉 薛原 閆?? 王燕松 趙瑞清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

給我一頂燕帽,讓我守護生命的燦爛――記第41屆南丁格爾獎獲得者